m6米乐平台注册广州港百年码头仓库今归何处
2024-12-23 10:45:04 |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m6米乐手机网页版登录自古江河育富饶,千百年以来,浩瀚的珠江流经广州,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港口码头群,创造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历史奇迹。
清末民初,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外国商业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外商和中国民族资本家纷纷在珠江后航道两岸修筑堤岸,兴建码头。当时在白鹅潭以南的一河两岸,分别建有太古(英资,内一码头)、大阪(日资,内二码头)、渣甸(英资,内五码头)、日清(日资,内四码头)、招商局(中资,内三码头)、美孚(美资)等码头,形成了广州港近代颇具规模的仓栈码头港口群。
这些码头与仓库相连,相对于珠江前航道从黄沙至大沙头一带的老式旧码头,泊位水深,港池宽阔,装卸设备先进,经营资本雄厚,成为近代广州航运仓储物流中心。
百年沧桑岁月,它们基本经历了建成始兴、新生发展、隐退转型几个阶段,见证了广州百年航运及仓储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和港口运输历史的重要遗址。
让我们逐一走近这些百年工业遗址,一起寻觅它们在近代、新中国成立后以及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变迁踪迹。
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口对外贸易门洞大开。外国商船可以直接进入内港,但当时原珠江北岸的货物集散地“十三行”码头及商铺已毁于大火,商船多停泊于白鹅潭一带装卸货物。沙面成为租界,先后有40多家洋行企业在此设点。沙面紧邻白鹅潭,地理位置优越,但地处江中,面积狭小,周围缺乏发展的土地,难以满足需求。而对岸的河南、芳村地区陆地平坦开阔,水路四通八达。
因此,珠江后航道沿岸成为外国洋行和航运公司购置地皮、扩建码头仓库等设施的理想地。他们在此大量建设的储运设施是其开展运输、存储货物和实物贸易的重要支撑,繁荣的对外贸易转运需求促进了近代码头仓储建设的蓬勃兴盛。
渣甸仓又称“内五码头”或“港五码头”,位于芳村大道东的珠江白鹤洞河段岸边。该仓是英国怡和洋行(渣甸洋行)1913年在广州开办的港口码头和仓库。
渣甸仓原占地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当时广州地区规模最大的物资仓储库区,现存有六座仓房和一座临江码头。英商轮船公司在此仓库主要储存粮食,兼储存日用百货与五金类商品。轮船公司当时有永生、悦生、明生、贵生四艘货轮,每艘能载七千吨货物,行走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专泊渣甸码头。
渣甸仓是典型的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红砖墙黑瓦面,设计理念先进,构思巧妙,不仅外观精致,而且环保实用。仓库外墙批荡技术,是岭南建筑所特有的。仓库所用的钢材,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精钢,杂质少不易氧化,经久耐用。仓库内部为钢架结构,空间大,没有柱子,利于物资的搬运;隔热性能好,带有防尘装置,排风口设计巧妙,在自然的状态下,保持冬暖夏不热的特点。渣甸仓还流传着矗立江边百年、遭遇洪水无数,但从未被淹的佳话。
日清仓又称“内四码头”,位于芳村大冲口毓灵桥东侧,是日清汽船株式会社1920年左右在广州开办的港口码头仓库。
当时码头以经营日货为主,货轮来往于日本和广州等地。仓库建筑占地2484平方米,钢梁结构,石棉瓦面,青砖外墙,建有5个大门,将仓库分成5个小仓库,主要储存粮食、日用品、五金等商品。
招商码头又称“内三码头”,位于芳村大冲口,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轮船招商局1920年兴建的港口码头仓库,用于堆放该局轮船所承运的货物。
该码头为丁字型建筑,长128米,可靠泊千吨级船舶2艘。当时从北方来的货物,如山东的花生,东北的大豆,及两湖和无锡、芜湖等地的大米,以及在春节期间上市的菏泽县的牡丹花、山东玫瑰花等名贵花木,均由招商局的轮船运到此码头,入库贮存,等待各商号提货供应市场。招商码头的出现,打破了外国资本垄断中国航运市场的局面,并培养了一批新型航运经营管理人才。但后期抗战战火蔓延,日军把持广州航运,芳村大冲口一带变得沉寂。抗战胜利后,虽有短暂的恢复,但无法改变其没落的命运。
太古仓又称“内一码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地处珠江后航道,靠近白鹅潭,那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该码头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建于1904年—1908年间,整个码头区域包括3座丁字型栈桥式混凝土码头、8座英式建筑风格的仓库(8号仓库“”中被烧毁)和附属建筑物。陆域占地面积54888平方米,连同水域面积共71236平方米,码头岸线米。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该码头是比较完善的仓储码头,且建筑质量极佳,用来支撑码头的钢筋,据说是英国曼彻斯特联合钢铁公司的产品,浸泡在珠江里经历百余年的岁月侵蚀,建筑钢筋依旧牢固如初,至今不生锈。
码头建成后,这一带仓栈林立,船艇聚集,一片繁忙,是广州内港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太古洋行代理的黑烟囱轮船公司26艘三千吨左右的货船游轮都在此靠泊装卸货物。该码头一度成为广州与远东、中南亚商贸交流和以及来往于广州至香港、青岛、上海、北海、海口、海防(越南)等航线的水上物流中心,是当时广州吞吐量最大的码头,延续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及广州近代十三行对外贸易的繁荣。
1928年—1933年,在陈济棠主粤期间,对太古仓码头区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改造时,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建成一号、二号、三号桥泊位,3个泊位前沿水深达-5.4米,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1艘。
后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该码头成了侵华日军军事物资和人员的重要转运基地;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东省国民政府也无暇顾及建设,将其仓库用于储存粮食。
大阪仓又称“内二码头”,位于广州海珠区革新路新民八街。它由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建于1919年,与太古仓相邻,在当年同样有着船运商贸功能。大阪仓是日本洋行的仓库,由一栋主体仓库、一栋日式古堡和一些辅助建筑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高约六米,跨度约八十多米,气势磅礴,具有浓郁日本建筑元素。主体仓库用作储存进出口贸易商品,而位于大阪仓西北角的日式古堡则为俱乐部,旁边的小洋楼建筑是日本人在广州管理码头的办公室。陈济棠在粤主政期间,与太古仓同步对该码头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改造后,码头长达78米,前沿水深-4米,可靠泊1000吨级船舶1艘。它是日本在抗日战争前后在华南地区进行商贸经济活动、占据广州港口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英美日等外资公司相继退出广州。珠江后航道沿岸遗留下来的一批仓库码头于1950—1953年间先后被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此后成立广州港务管理局,管理黄埔港和内港,内港的太古仓、大阪仓、渣甸仓、日清仓、招商局码头仓库均由广州港务管理局接管,分别作为广州港河南、芳村港区码头作业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工业仓储岸线年,以珠江南河道为界,划分了芳村作业区和河南作业区。芳村作业区位于南河道西岸,包含内三(原招商码头)、内四(原日清仓)、内五(原渣甸仓,后期由广东省粮油储运公司接管作为粮油仓库)等码头;河南作业区位于南河道东岸,包含内一(原太古仓)、内二(原大阪仓)等码头。同时,内一码头还作为河南作业区及后来的广州港集团河南港务分公司总部所在地。
广州内港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的港口,广州港接管这些码头后,一边恢复港口生产、接卸轮驳;一边组织人员清理港池、修补码头、修复仓库,使港口生产由停顿状态转向活跃。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把国民经济的重点放在重工业”的政策指引下,广州市政府开始在海珠区、芳村区规划建工业区。一大批大型国营企业先后在珠江南河道东西两岸落户,广州重型厂、造纸厂、电池厂、造船厂、钢铁厂、自行车厂等依次排开,成为那时珠江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港口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无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就是通过这些码头仓库的运转走出广州,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广州港通过一系列的扩建改造,使这些老码头再度焕发青春活力。南河道两岸的河南、芳村两个作业区成为沿海运输的主要作业点,为广州接下来数十年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5年—1960年,太古仓(内一码头)在是当时广州内港区各码头作业点中,生产最繁忙、船舶到港密度最高、吞吐量最大的码头。
由于仓库容量大,在货物运转之余,太古仓还经常用于存储重要物资。1965年11月,广州港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太古仓码头就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经营国内沿海航线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国际航线,是广州对外贸易和物资装卸储运的重要窗口单位之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古仓还是运送援越物资的重要港口码头之一。肩负运送援越物资任务的船舶,曾多次在这里靠泊装卸货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太古仓一直担当起广州港生产经营发展的重任,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太古仓还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1980年11月23日,模仿小说《一千零一夜》中航海家辛巴德航海故事而制造的阿曼苏丹国仿古船“苏哈尔号”,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启航,沿着当年辛巴德的航线日到达广州,就在太古仓码头靠泊,与广州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活动。2005年5月24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建造的仿古船“绿眉毛”号造访太古仓,使这个老码头再度名扬海外。
大阪仓(内二码头)解放后以粮食储存、国内贸易货品储存、靠泊客轮等为主。1981年以前,大阪仓一直是广州、海口两港之间客运船舶往来的靠泊码头。1968年,大阪仓码头作为运送广州知识青年赴湛江、海南参加南疆建设的重要码头。
较为遗憾的是,1999年,在珠江堤岸整治工程中,大阪仓的丁字形码头被拆除,改建为岸壁式码头,如今不能完整看到这座历史建筑往日的风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针对我国港口通过能力跟不上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需要的状况,“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被提出,在全国掀起了港口大建设。广州港加快了对内港区的改造,迎来了港口的重要发展时期。
1970年,招商码头(内三码头)南段进行改建,建为长81.32米、高9.7米的重力式方块码头,通过长5.18米的桩基与原来的钢筋混凝土板码头连接。1973年建成投产,前沿水深浚至-5.8米,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1艘。1986年初,芳村内三码头北段也进行了改建,年底建成顺岸式扶壁重力码头。码头长度增到221米,前沿水深-5.8米,靠泊能力由2个1000吨级改建成2个3000吨级泊位。
日清码头(内四码头)的北段和南段于1973年11月进行扩建,两段由原来的驳岸式码头改建为方块重力式码头,分别于1976年和1977年建成投产。靠泊能力由原来的2个1000吨级改建成2个5000吨级。南段为集装箱码头,长100米,成为当时广州港最早从事集装箱作业的码头;北段为矿石钢杂码头,长186米,前沿水深均为-7米。两个码头的通过能力整体上得到提升。
1988年,芳村作业区和河南作业区改名为芳村港务公司和河南港务公司。1998年,广州港务局对内港区生产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芳村港务公司和河南港务公司合并重组成新的河南港务公司。
m6米乐平台注册